上周三早上,我照例打开抖音创作者后台,准备看看前一天视频的数据。结果一眼扫到粉丝数 ——少了 137 个。我盯着那个数字愣了两秒,第一反应是:“难道昨天发的带货视频翻车了?” 赶紧点开作品数据,却发现互动率一切正常。后来刷了刷同行群聊,才发现好几个人的账号同一时间都在掉粉。哦,又是抖音在清粉丝了。
说实话,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时我真挺慌的。那是 2022 年夏天,我的账号刚突破 10 万粉,某天突然掉了将近 500 个。当时我还傻乎乎地挨个翻粉丝列表,想找出是谁取关了,直到做 MCN 的朋友告诉我:“别翻了,这是平台在清理僵尸号。”
抖音为什么要 “偷偷” 清粉丝?
后来和几个做算法的朋友聊过才知道,清粉丝根本不是 “针对” 谁,而是平台维护内容生态的常规操作。最常见的有三类:
-
僵尸粉批量清理:比如那种注册后从不互动、头像昵称乱码的账号。去年 3 月抖音更新算法后,连 “买粉工作室” 批量注册的机器人都能被识别出来 —— 这些账号被清除时,会连带它们关注的所有创作者一起掉粉。
-
异常行为账号:我遇到过最离谱的案例,是有个粉丝连续给我的 100 条视频秒赞 + 秒评 “好看”。后来才知道这是刷量公司的测试账号,被平台封禁后,它点的赞和关注全作废了。
-
规则调整的连锁反应:今年初抖音加强了对 “同设备多账号” 的管控,很多用户的小号被强制合并。我认识的一个美妆博主一夜之间掉了 2000 粉,就是因为大量用户被迫注销了备用账号。
掉粉不一定是坏事
刚开始我也和大多数创作者一样,看到粉丝数波动就焦虑。直到有次参加官方培训,运营人员说了句大实话:“1000 个僵尸粉不如 100 个活粉”。后来我自己做测试,发现被清粉后视频的完播率反而提高了 —— 因为算法推荐不再浪费流量给根本不看内容的 “死粉”。
有个特别典型的例子:去年双 11 前,某服装品牌找我合作,要求粉丝数必须超过 15 万。结果临到签约,我的账号突然被清掉 3000 多粉。急得我直接找了抖音客服,对方给的回复是:“这些账号 90 天无任何互动行为,不影响您的账号权重。” 后来合作照样成了,因为品牌方更看重真实转化率。
平台为什么不提前通知?
这点我必须吐槽。虽然理解技术上有难度(比如无法精准预测每次清理的账号量),但至少该在后台发个站内信吧?有次我和 @老张说运营 聊到这个,他半开玩笑说:“要是提前通知,那些买粉的不得连夜找工作室补量?” 想想也是,不透明反而能打击灰色产业链。
不过作为创作者,突然掉粉的体验确实不好受。特别是中小账号,辛辛苦苦攒的粉丝,一觉醒来少了几百个,心理落差太大了。我现在的应对方法是:
- 每周记录一次粉丝活跃度(后台的 “粉丝画像” 数据比总数更重要);
- 被清粉后立刻发一条高互动内容,用新数据冲淡算法对掉粉的敏感度;
- 绝不买粉—— 朋友花 8000 块买的 1 万粉,三个月内被清得只剩 200 多个。
清粉丝背后的算法逻辑
和某大厂前算法工程师深聊过一次,才明白这事没那么简单。抖音的推荐机制里有个隐藏规则:粉丝的活跃度直接影响账号的初始流量池。也就是说,如果 10 万粉里有 3 万僵尸粉,系统默认你的内容连 “粉丝” 都不爱看,给陌生用户的推荐量反而会被压制。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账号越买粉越没流量。去年有个做书单号的同行,50 万粉的账号播放量不到 500,就是因为真实粉丝比例太低。后来他咬牙停更两周,等平台清理完异常数据后重新起号,现在 20 万粉的变现能力反而翻倍。
我的真实心态变化
记得第一次被清掉 1000 粉时,我郁闷得整晚没睡好。现在?看到突然掉粉反而会松口气:“看来平台又在优化生态了。” 最近半年,我甚至养成了个习惯 ——每次粉丝数暴涨,都要警惕是不是异常流量。
有句话可能得罪人,但我还是要说:太纠结粉丝数字的创作者,往往做不好内容。去年有个音乐翻拍账号,整天在群里抱怨 “又被清粉了”,后来大家发现他的视频全是抄袭的。反倒是认真做原创的 @手工耿,从没见他提过粉丝数,该火的内容照样火。
说到底,抖音清粉丝就像给森林定期除草。看起来是损失,实则是给活下来的植物更多阳光。只要你的内容真的有人在看、在点赞、在分享,那些被清理的数字,不过是服务器里的一串冗余代码罢了。
(对了,如果你也遇到过突然掉粉,别急着焦虑 —— 先去后台看看 “粉丝活跃度” 里,那个 “近 7 天互动粉丝占比” 的数字。这个比总数重要 100 倍。)
Categorie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