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帮客户询价时,对方甩过来一张报价单:”1 万真人粉 2.8 万,带购物车标签的再加 30%”。我盯着屏幕笑了 —— 三年前我刚入行那会儿,这个价格能买 5 万粉。现在?连讨价还价的资格都没有。
事情开始变味是在 2021 年夏天。当时我操盘的那个家居号刚突破 8 万粉,每条视频自然流量却开始断崖式下跌。运营总监拍着我肩膀说:”得投 DOU + 了,现在不烧钱连老粉都看不见你。” 我记得特别清楚,那天凌晨三点改完第 7 版脚本后,突然收到系统提示:”您的作品进入次级流量池”。哈,原来我们日夜颠倒追的热点,在算法眼里只配待在贫民窟。
有个从 MCN 出来的操盘手曾私下说,抖音的流量池分级就像澳门赌场的 VIP 厅。普通创作者永远在散客区玩老虎机,偶尔赢几个硬币;机构账号拿着平台配发的筹码直接进贵宾室。最讽刺的是,当你咬牙买够 10 万粉这个 “入场券”,才发现赌桌早就换了玩法 —— 去年开始,自然流量的闸门越拧越紧,官方培训课里那个戴着眼镜的讲师反复强调:”要习惯为流量付费”。
说真的,这行最魔幻的是… 你以为在买粉丝,其实是在买幻觉。去年双十一前,我经不住诱惑给某个穿搭号买了 2000 粉。结果直播时在线人数从平时的 300 + 跌到 80 多 —— 那些顶着美女头像的 “真人粉” 根本不会点进直播间。这就像给沙漠里的仙人掌浇水,看起来枝繁叶茂,根系早枯死了。
直到被数据打脸三次我才明白,粉丝价格飙涨根本不是因为市场供需。你去翻抖音的电商闭环白皮书,第 17 页明晃晃写着:”通过流量稀缺性倒逼商家沉淀私域”。翻译成人话就是:平台先把自然流量掐到窒息状态,再让你哭着求购氧气瓶。有个做宠物食品的客户跟我说,他现在 DOU + 的预算比原料采购费还高…”反正最后都是羊出在狗身上”,他吐烟圈的样子像个看透一切的赌徒。
最荒诞的转折发生在上个月。某家号称 “精准涨粉” 的第三方平台给我看案例数据,首页赫然挂着我们半年前做废的那个美妆号。我差点把咖啡喷在屏幕上 —— 那个号明明因为刷量被降劝重,在他们嘴里竟成了 “30 天 ROI 1:7 的标杆案例”。靠!这破玩法居然还能上市?
…
现在每次看到 “粉丝经济” 这个词,我都会想起那个家居号最后一场直播。当时在线人数终于破千,弹幕却都在问 “什么时候抽奖”。我们精心设计的产品卖点像打在棉花上的拳头。下播后实习生小声说:”姐,其实抽奖来的都是羊毛党…” 我突然意识到,当粉丝变成可以明码标价的期货,那些熬夜打磨的脚本、死磕的镜头语言,到底在为什么服务?
有个问题我至今没找到答案:如果算法永远在抬高流量的价格,内容创作者是否终将成为平台的人质?就像那个买粉的夜晚,我盯着不断跳动的数据面板,恍惚间觉得我们都在参与一场大型的庞氏骗局 —— 用真金白银兑换虚拟数字,再用这些数字去骗下一轮投资。
…
当直播间里充斥着 “已关注求回关” 的机器人,当每条视频的完播率都标着价签,或许该重新想想:在这个每秒诞生 30 个新账号的修罗场里,我们究竟是在经营粉丝,还是在给平台的 GMV 添柴火?
Categories: